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

越南河内(Nov 2006)(旧文)

文庙前碑塔

独柱寺(One Pillar Pagoda)

建于1070年,秀丽古雅的文庙

下龙湾(Ha Long Bay)

走入摩托车大观园

随地试穿买鞋

洗摩哆服务店

首日抵达河内市中一家酒店时天已戴月,尽管客房在10楼,街道扬传的摩托车笛声不绝,以为当地人的夜生活好不热闹,掀廉俯瞰并不见得车水马龙;隔天清晨睁眼,入耳笛声仍是尖锐地此起彼落,这时候到处都是骑着摩托车赶去干活儿的人们。我想,在河内,首先就让人见识了行人、脚车、汽车“垄断”道路以外,摩托车的“横行”“霸道”。

导游说,河内人口400万,摩托车却有1千7百万辆!一般摩托车售价1千美金至2千500美金,也有300美金便宜货,只抵个两三年。

市民们市民们都不戴头盔,有的也如街道的红绿灯、交通标识等一样少之又少,最市市民们都不戴头盔,有的也如街道的红绿灯、交通标识等一样少之又少,最多怕是烟气污染而戴口罩,姐妞儿戴顶帽防晒。导游说,他们把头盔叫作电饭锅!让外人觉得乱无章的摩托车流量,却很少发生交通意外,大家行驶慢(摩托车如鱼贯繁忙,无法快啦)。不管男女老者青年,谨守行驶生存之道,拇指头要懂得不断按笛,提醒也好,警告也罢,终究成习惯。

我还真羡慕他们的随性,特别是个个乌黑直发的越南女郎,柔发直接暴露在空中,与她们曼妙的身段一样飘逸;我们的游览车在市中总被摩托车包围着,左看右观那载货载人载家禽的,还有穿着高跟鞋的时髦小姐骑士,似乎摩托车就是他们灵活的双脚,随时要转弯、停下,或是向路旁摊子要买,还是遇友寒暄,随时随地没有规矩,大众循迹自成一规,那粗俗的、优雅的、邋遢的、鲁莽的、慢吞吞的都一样,骑士和笛声,得意洋洋。

晚间的街道也与白天一样热闹,摩托车交叉纵横,穿梭路上,绕圈又绕,不亦乐乎,到底他们忙干什么?从导游口中得知,人们无所事事,游车河成了年轻男女们拍拖和一家人出外的消遣也。

想起从河内北部的內排(Noibai)国际机场到市中心的35公里,需要约45至60分钟车程。一路上即使前无阻碍路面好,时速只有每小时80公里,司机大哥很守规,交警可是捉得严。游客别想要飞疾快达目的地,也正好能细细把河内风情人情看够。

到了第4天,以为耳根习惯了不得清静,在德士里被笛声和德士司机一分钟内数十个按笛轰炸得厌烦,低喃着horn什么嘞?!想毕即时歇口,哦!人在河内呐。


街边剪影绕味有趣
人来人往中的二老


同行的吃过街边摊小吃说美味。大伙儿小凳夹着围在长桌尝个快活,能吃到地道和便宜的食物,就不要挑剔卫生。螺狮粉、鸡粉、牛肉粉、越式灌肠等,重清爽、原味,多以蒸煮、烧烤、焖煮、凉拌为主和南洋香叶,有很多小贩的摊位,只是挑两个竹篮,食物碗筷俱全,还有几张小板凳,即地开档。
从城市到乡村,面临土地昂贵和政府宽限4米的规定,民居建筑屋高窄型,像纤瘦的越南女孩;房屋色彩多姿。导游说,有地的农夫卖地发了财成了富翁,却常一头栽进赌博圈。而在钱财主流的社会,越南单身汉稍感压力,普遍认为no house no wife。

瞧见这两位哥儿,大家猛拍,弄得人家不好意思。


河内作为越南首都,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历代受中国与法国殖民期的洗礼,富含东西方融合的浓厚气息;这座古都在公元10世纪之前先后被命予不同名字,一直到法国殖民时期,法国人才把被红河围绕的它取名河内;目前它仍吐露朴质的芬芳。

我喜欢留驻河内市中古新交错的街景,它就是当地人们生活的写实。法式建筑物,古味十足的传统老街,配以人们庸闲的脚步,每一处都有为生计的小干活儿。喜欢走绿荫不乏,树木终年常青的街上,游客和当地人擦身或搭上,彼此亦是新索探。

市郊的淳朴村光无遗,种稻种玉米的田园遥对连绵矮山,农民人力的劳动,点缀了观看者的诗意画面。

做了跟队旅游的人,一组人的喜好分明,有的喜欢逛街买东西,有人爱拍建筑和人,也有人最爱吃。这在河内造不了冲突,它的美妙正投各来者所好。我和另一友人就十分享受用餐时刻,河内食物真对了我俩口味,很满足这趟短暂游走,同时学上唯一一句越语挂在嘴上通行:“gan en”,音似“感恩”,意指谢谢。

很好吃的小点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